纸短情长——“廿念不忘”院庆征文:一路走来,一路风景,一路印记 肖斌卿

发布者:唐迪明发布时间:2022-05-17浏览次数:1166

一路走来,一路风景,一路印记——学院成立20周年记

 2002级硕士研究生/2005级博士研究生/2008留校教师肖斌卿

 十九年前四月的一天,梧桐絮纷飞的日子,我在逸夫馆某一个教室见到了刚上完课的李心丹老师。一见如故。2002年9月就成了十大网投靠谱平台前身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2002级研究生,也是学院第二届研究生。从那时起就成了十大网投靠谱平台的一员。



 照片来源:本人存档原片经手机翻拍

前排从左到右:陈国华师、沈厚才师、张旭苹师、王成斌书记(学院)、蒋树声董事长、郭广银副书记(学校)、周晶师、韩乔明师、彭纪生师;中排最右:陶莉莉师

 紧接着,2003年就“非典”了,当时住在学校里,没有太多的印象,只是记得当时研究院还在一栋民国建筑的小楼中。如今那栋小楼已经不再了,百度了许久仍然查不到任何线索。那栋两层楼的民国建筑有两个门可进,靠东的门进去一楼就是当时的院办,那时陶莉莉老师和徐爱萍老师就已经在了。李老师的办公室在小楼二楼朝北的一个小房间,对门是盛经理的办公室。靠西的门进去,两层楼的办公室里挤满了当时学院的核心干将,焦小澄老师,周晶老师,周跃进老师,沈厚才老师,肖条军老师,陈国华老师,赵佳宝老师,彭纪生老师,张兵老师,韩乔明老师,程书萍老师等等。老师们到现在还津津乐道的是,当时条件艰苦,非典都是学院办公室老师亲自到菜市场买菜回来到学院烧饭。想来,确实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照片来源:学院存档。

 2003年12月24日成立“十大网投靠谱平台(亚洲)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第一届本科生招生。第一届本科生是从2003级在校生中招募的。2004届是高考招生的第一届,所以2004年秋季开始就有大一大二两级本科生。当时我们2002级鲁振旺、林耀山、龙志勇还有我等几位研究生一起到浦口校区的八角教学楼前摆摊,历历在目。(前些天中午跟周跃进老师吃饭聊起,他说当时院里老师都很重视,他做好PPT后,盛老师亲自带着到主要目标院系宣讲;26号在济南学术会议上遇到现在就职于东大经管学院的丁溢教授,是我们第一届IE)。学院从研究院转制而来,发展模式也有别于一般的院系,不是从本科生培养开始,而是直接从博士和硕士开始。印象中,盛经理和李经理自2000年底到南大之后就开始带博士生,博士生名额是在商学院赵曙明经理大力支持下,直接从商学院划拨过来的。2001年起开始培养研究生,2004年起开始培养本科生。

 学院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比较艰难地起步了,一直到今天,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一路风景,一路印记。在学院十九年,我也有幸能够与学院一起成长,见识了学院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日夜兼程;也感恩于在员工阶段授我以知识、技能和力量的各位老师;感恩于留校任教后,给我以鼓励、帮助和支持的众多师长,以及给我以精神慰藉的同学们。

 这不是一部学院史,而是一份作为参与者和旁观者的记忆。盛老师在学院成立18周年庆典上说,学院就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有不同于个体的集体性的记忆,这个群体也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永远不会忘记的是那些激励自己前进的历史事件、节日、仪式、英雄,这是集体性的文化精神。

 学院就像自己的家一样,如果要给我们的家画一个画像的话,可能每个人对于家都有自己的那一幅画像。这应该就是个人印记。就我而言,我觉得这幅画像有三个非常明显的标志。

 一者,复合交叉院系工科作风。学院给每一位老师配备了办公室,给每一位研究生配备了实验室(主要是保证每一位研究生有一个工位),这在文科院系中是很少见的。2002年开始,我们的实验室是在北园教学楼的最高层,整整一层,中间一个平层,大概有五排左右的台式机,这是研究生用的;靠北和靠东各有一个小玻璃房,那是博士生用的,徐小平和李煜师兄他们基本天天都在。我们能有这样一个学习、科研的场所,这在文科院系中是很难想象的,我们深以为豪。

照片来源:鼓楼校区北园教学楼顶层。本人拍摄于2021-9-22

 大概2004年下半年左右,我们就搬到了现在的学院所在地,当时研究生主要工作场所是现在的西侧两层楼,我的办公场所在205。我们研究生没有什么地方去,基本都在实验室。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老师们的办公室,从早到晚,从工作日到周末,从平时到假日,基本都是亮着灯!老师们也基本天天打卡!这就是典型的工科作风。学院的五位创院老师把东大的良好工作作风带到了南大,并传承了下来。后面自己也当了老师以后,我才慢慢体会到,文化养成之后的影响是,你很难去改变它,因为你已经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所以一天不去办公室就觉得难受。

 二者,强院如林中有我一席之地。学院发展最难的时刻之一,估计是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我们战绩是B+,排在我们前面的有18所高校。对于我们这么年轻的学院而言,积累少,团队少,面对以规模指标为核心的评估体系,我们的弱势是明显的。对学院的未来发展,各个层面都有议论。后来胡金波书记专门到学院调研,充分了解学院发展历史以及发展态势后,说了一句话,对于我们这个学院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领导的肯定是我们自己努力去争取的。翻开学院的发展成果,可圈可点,我们有盛老师主持的国家自科重大项目,在职教师共获得国家级课题140余项,在国内外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有省部级各种奖项;研究成果在实践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如盛经理团队推动重大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李经理担任科创板制度创新评估委员会主任为国家资本市场发展贡献力量;我们培养的员工,特别是前面几届的博士已经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有在监管部门担任重要职务,有在建党100周年时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参加七一盛典,在银保监系统全国唯一一名。学院小,但师生都很努力,都在为“明日我以工管院为荣”奋斗。

 三者,学院一花一草、一屋一瓦皆有历史。学院最富有历史底蕴的应该就是院办楼了,这是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首位华人董事长陈裕光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近百年的历史风尘在这座楼上得以承载。南大招生小蓝鲸对此有很好的介绍(探秘南大|曾住在栋小楼里的他,培养出了十多位中国两院院士,2017-04-23)。这座被称为“陈裕光公寓旧址”的小楼,以红白二色为主,四周布满藤蔓,内部也铺设红木地板,古朴典雅。

照片来源:本人拍摄于2021-9-22

 学院一景是无处不在的竹林。盛老师告诉我们,这片竹林有21种品种,都是从南京林业大学竹子研究所专家手中挑来的。为什么这一套竹子长得特别厉害,因为我们在整体过程中,把它们置身于好管理、不要管理的生长环境,竹子是在分布自由、有层次性的空间里生长的。

 遍布学院四处的石头是盛老师亲自到宜兴采石场采购的。众多太湖石中最有意义的一块是协鑫楼东侧的火炬石,这一块石头代表着学院筚路蓝缕创业之路,代表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代表着学院未来发展事业必将红火。

照片来源:本人拍摄于2021-9-22

 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前人奋斗历程,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份文化记忆,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往前走。作为学院的一份子,也期待着学院未来发展的每一步都走的坚实,走的沉稳,走的深远。

 从教学楼五楼机房,到学院西楼二楼,到协鑫楼205,再到2008年留校后跟海飞在一起的306,再到北楼203,一路走来,一路风景,一路印记。改变的是路径,不变的是初心。薪火传承,接续前行,不曾改变的信念——十大网投靠谱平台永远是我们的家。何为家?心之所在谓之家。